旅游讓北海再次走進了世界視野。30年來,北海旅游從未停止過探索與嘗試,尤其近五年,隨著城市的綜合發展,旅游業重整旗鼓,展現出了新的氣象和魅力。 下面我們就為大家解讀一下北海旅游發展史。
銀灘游人如織
記憶:“80”起步 “90”熱點
1984年,北海被作為中國14個開放程度僅次于經濟特區的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推向了世界。就在這一年,北海市旅游公司成立,即北海市旅游管理局的前身。
上世紀90年代初,國內興起首輪旅游開發熱。就在1990年春天,北海市啟動銀灘景區建設。此后一年多的時間里,先后投資數億元開發銀灘。伴隨著“大北海”的開發熱潮,北海從一個落后的海濱小城變成了初具規模的旅游城市。
《北海市志》記載:1986年,我市共接待境內游客9.7萬人。到1993年,全年共接待境內游客近200萬人。
在此后的歲月里,銀灘作為一個“窗口”,在宣傳北海,擴大北海知名度和對外開放度,吸引國內外資金投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北海旅游業也正是借助這塊跳板,在原來基礎差、底子薄、起步晚的條件下,日益發展壯大,成為全市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支柱產業。
1999年,北海與其他53個城市,成為第一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旅游業,在北海上個世紀90年代中后期風生水起,成為北海重要經濟增長點及第三產業的龍頭。有人說,這是北海旅游業的第一個春天。
經歷:培育市場 走出困窘
北海人記憶中的“白虎頭”成了北海銀灘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游客紛至沓來。北海隨著銀灘知名度的迅速升溫而被世界知曉。
“天南地北的游客涌來北海,假期黃金周我們接都接不過來。”導游楊慶玲從上個世紀90年代進入旅游業開始,親歷了北海旅游近20年的發展。她告訴記者,那個時候北海的旅游服務設施非常滯后,接待能力跟不上。“汽車不夠調配,游客要在車上坐小板凳;酒店不夠住,旅行社只能臨時租借學校的學生宿舍給游客住,游客有時甚至要在車上過夜。”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北海只有華僑賓館、北海賓館、福利大酒店、泗海賓館等寥寥幾家酒店。近幾年,我市加緊推進高星級度假酒店項目建設,金昌開元名都大酒店、冠嶺項目一期工程、佛教文化園一期工程、銀灘一號國際會議中心、潿洲海景酒店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據統計,目前我市擁有旅行社45家,星級飯店35家,社會旅館645家,旅游客車公司10家,船務公司25家。
不僅僅是酒店,交通網絡的完善也為北海的旅游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近幾年,北海市大力培育航空市場。截至去年底,北海機場擁有航線16條,通達北京、上海、廣州等16個城市,在全國180個通航機場中排名第63位。
北海至潿洲航線的營運客輪檔次也逐年提升,北部灣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先后斥巨資投入6艘高速客輪運營北潿航線,航程時間由2009年的2個半小時縮短至現在的1小時左右。
格局:適度開發 互促互興
據悉,今年春節期間,北海中心城區及各旅游景點重點路段共進出自駕車22.4萬輛,日均車流量約3.2萬輛,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近9%。
楊慶玲回憶,北海自駕車出游是從2003年火起來的。那一年,銀灘免費對外開放。
2003年5月1日,北海走在全國前列,將國家王牌景區銀灘公園、海灘公園免費向市民和游客開放,當年北海的旅游業即取得明顯的社會綜合效益。北海旅游也由此開始擺脫簡單的開發利用方式,走上一條以生態保護為核心,適度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道路。
現在的北海旅游,已形成了以銀灘為中心,潿洲島和星島湖為兩翼,海底世界、海洋之窗、北海老街等多個旅游點“眾星拱月”的發展格局。并在嘗試走與歷史文化結合的道路,形成旅游與文化互促、互補、互興的格局,同時完成從觀光型旅游業向度假休閑型旅游業的轉變。
目標:加速發展 旅游強市
2013年,全市接待國內游客約1500萬人次,與1986年的9.7萬人相比,增幅高達15364%;與1993年相比,增幅為650%。
數字的增加,顯示出背后一個龐大的產業,充滿前景和挑戰。
去年,北海旅游發展再次加速。
2013年9月,市委、市政府出臺一系列文件,對北海旅游產業的跨越發展作出總體部署。爭取到2020年,把北海建成北部灣國際旅游度假區核心城市,廣西主要旅游集散地和知名濱海旅游休閑勝地。旅游總收入達到450億元,比2012年翻兩番。把北海建成北部灣國際旅游度假區核心城市、廣西主要旅游集散地和知名濱海旅游休閑勝地。
不少旅游業內人士為此感到興奮。他們認為,北海旅游業的第二個春天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