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有史料的記載北海歷史可以從秦漢時期開始追溯,在近代的歷史上北海也是外國殖民地,在北海有著英國領事館舊址、德國領事館舊址、德國森寶洋行舊址、法國領事館舊址、北海關大樓舊址等全國重點文物。
到北海旅游一定會去百年老街,感覺一下別有花樣的歐式古樓,近2年來市政府通過置換,回收或者租憑等方式,將分屬不同單位的古建筑整合起來,計劃在段時間來建成北海近代西洋建筑文化旅游線路,讓曾經養在“深閨”的“佳麗”展露姿容。
市文物管理局以將北海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目標,統計出北海近代西洋建筑群共計17處、25座。這些近代西洋建筑類型多,規模大,風格獨特,在我國西南地區實屬罕見,它們具有較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和較高的藝術價值,是北海近代歷史文化的遺跡和載體。
目前在百年老街中僅有珠海路老街和大清郵政北海分局舊址少數建筑和文物對外開放,像英國領事館舊址、德國領事館舊址、德國森寶洋行舊址、法國領事館舊址、普仁醫院(醫生樓、八角樓)舊址、德國信義會教會樓舊址、北海關大樓舊址等全國重點文物,由于歷史的原因,分屬有關單位使用,她們像“養在深閨”的“佳麗”,或與世隔絕,或猶抱琵琶半遮面,市民和游客都難得一睹其芳容。
在北部灣路國通門前,以此為中心畫一個半徑為2公里的圓圈,就會發現,在這一區域內,幾乎囊括了北海所有近代西洋建筑。走進國通旁邊的解放路19號文化大院大門,就找到了“身處深閨”的德國森寶洋行。這座建于1891年的洋行舊址為一座主體為二層的西式建筑,其附屬建筑風格與主樓相同,只有一層。主樓與副樓之間有一長6米、寬2.85米的連接廊把兩樓連成一體。它是德國商人森寶(猶太人)駐北海的商務機構,專辦煤油貿易和代理招工出洋等業務。該舊址是外國人在北海建造的多座商務洋樓中僅存的一座,是外商在北海經營商貿、開辦貿易機構的歷史見證?,F作為北海市文化局的辦公樓。
在國通對面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英國領事館舊址,它被一中一行鐵欄桿“圈養”在校園邊上,猶抱琵琶半遮面。這座建于1885年的建筑各層有前后廊,室內裝飾豪華。1877年,英國在北海設立領事館,至1922年撤出。1959年,北海政府將圣德修道院館舍(即擴建的英國領事館舊址)劃給北海一中作為辦公教學之用。目前有27名教師在辦公。
在國通左邊不遠,位于北部灣中路32號北海迎賓館內就是法國領事館舊址。這里一般人很難一睹其芳容。法國領事館舊址于1890年建成,該館曾代理葡萄牙和中越邊境東興領事業務。1950年法國領事館撤出后,舊址由北海市人民政府代管,曾作為欽州地區干部療養所、北海市政府招待所。1973年,使用單位北海飯店(現更名為北海迎賓館)在舊址原建筑的基礎上加建一層。目前該館做賓館客房。
與國通對面一街之隔的銀瑞大酒店內就是德國領事館舊址。它雖然就在街邊上,抬眼即見,但難以登堂入室,一窺真容。德國于1886年在北海設立領事館,至1908年撤出,館署洋房轉賣??谷諔馉幥埃撆f址由廣東省白石鹽場公署使用。新中國成立后,交由北海宣傳部門和黨校使用。1983年,由北海工商銀行作為辦公樓使用,后曾做過幼兒園,目前閑置。
從國通往北稍遠,就是北海關大樓舊址,位于海關路6號,原北海海關大院內。北海關成立于1877年,是我國西南地區最早由洋人控制的海關,時間長達72年。新中國成立后,該舊址仍作為北海海關辦公樓。近幾年,因海關建了新的辦公樓后,該舊址一直閑置至今。它雖然就在珠海東路盡頭,很方便游客游覽,但游客只能隔著海關大門遠遠望樓興嘆。此外,像德國信義會教會樓、普仁醫院等全國重點文物仍“鎖在深閨”,未被普通大眾所熟悉。
為了徹底改變“有豐富歷史遺存,少可看歷史景點”的現狀,市里作出了“通過調整、租賃等方式整合資源、統一規劃和經營管理,設立北海近代歷史系列陳列館,開辟北海近代西洋建筑文化旅游線路”的決定。今年5月,市文化局召集有關部門召開了管理運營協調會,市轄單位文物采用置換收回,工行和海關所屬文物則采用租賃的方式整合運營,把英國領事館舊址、德國領事館舊址、德國森寶洋行舊址、法國領事館舊址、北海關大樓舊址、普仁醫院等舊址建成相關歷史陳列館,把這些散落的珠寶串成一串閃亮的項鏈,與合浦漢文化博物館、文昌塔、惠愛橋等歷史人文景點連成一條歷史文化旅游線路。市文化局、一中、北海迎賓館等市屬文物所在單位均表示同意政府收回運營的決定,北海海關和工行北海分行也均表示大力支持。有關部門正積極協調,爭取早日落實。計劃在2014年建成北海近代西洋建筑文化旅游線路。
如果上溯的古跡得到開發,這將無疑對北海旅游路線的增加濃彩的一筆。到時候北海的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名片又將翻開展新的一頁。